將學校成功轉型獲家長信任 領島學校校長:勿讓子女成為背誦和答卷的機器

李安迪在兩年前上任,成為有60多年歷史的天主教領島學校校長,決心把坊間眼中的「寶校」轉型,同時亦有一個宏大的目標,便是透過自身的影響力,一步步去把教育的真正意義滲透給家長,過程或許很漫長,但校長直言:「讀書其實都係求知識,小朋友讀書讀到大個唔理父母,係一件好傷心嘅事。」

天主教領島學校校長李安迪。(李紫銘攝)

小學階段應著重「隱性課程」

為了實踐自己的小目標,在正式的開學日前,李校長特意邀請小一新生家長,與他們暢談對教育的看法,座談會上,校長詢問了一條簡單的問題便揭露了傳統教育的短處:「其實大家中、小學學到嘅嘢,依家用得返幾多呢?」不少家長直言「很少」。所以李校長深信,學校不改變,便對不起小朋友。

另一方面,李校長十分重視小學生價值觀的培育,尤其是一些最基礎的普世價值,所以學校很著重「隱性課程」,如社交、判斷是非能力等等。上到中學後,小朋友會更多自己想法,屆時便難以調整,正因如此,小學階段家長若展現出讀書應成績至上,讓子女成為背誦和答卷的機器,日後子女對學習的態度和與父母的關係也會難以修復。

天主教領島學校校長李安迪。(李紫銘攝)

態度、技能才到知識

在傳統的教育下,先重知識,其後才是技能、態度;李校長則認為現今的教育應以態度先行,知識反而是最後。在資訊泛濫的年代,李校長指只要有心,大部分知識都可以在互聯網上學到,連麻省理工學院也有課程影片和線上教授對答平台,如果再用傳統角度去看教育,將來小朋友出社會便會脫節。

態度是取決於將來小朋友人生最重要的事,懂得學、願意學才會進步,而不是脫離學校,沒有人再逼自己學習便「躺平」,原地踏步;而大學生已非舊時的「天之驕子」,學歷膨脹的時代下,有一技之長更重要。

學校需由管理層帶頭改變

李校長的其中一方向,是改變教育界的「KPI文化」,把老師的時間花在學生身上:「喺早前出席一個教育論壇,當中有分享一個數據,指香港老師係批改時數最多嘅地方。特別係語文課,有時老師朝七做到晚七,形成惡性循環,想備課規劃精彩嘅課堂都冇時間,最後只能依書直說。」

而不同學校有不同校情,而省卻不必要的批改工作,必定是由校長與管理層的改革發起。如作文可以更多改為口談、面批,用兩至三分鐘和同學「傾偈」,需更考老師說話技巧,但小朋友的收獲遠比文字短評和抄寫謄文來得有用。

天主教領島學校校長李安迪。(李紫銘攝)

改革決心獲區內家長信任

在上學年疫情下的半日制課程下,校方仍堅持有半小時的校內功課時間,李校長表示不想同學花時間在功課上,寧願盡快完成功課,有時間玩,放鬆身心。校內課程亦同樣推行多方面改革,令同學在學習上更有成就感,例如中文科改用繪本配合教科書教學的校本課程,以上學年的一年級為例,中文科有六個單元,當中三個單元用繪本教學,另外三個單元則以教科書為主,繪本為輔。多方面的改革令區內家長一洗「寶校」形象,今年升中更有女同學在自行階段獲瑪利曼中學取錄的正面例子。

想看更多李校長對教育的看法,可密切留意即將推出的訪問影片!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