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香港學校都推崇STEAM教育,其中藝術(ART)的部分主力培養學生的創意。PMQ Seed的團隊每年都會進入校園,以「設計思維」與「同理心」為主軸,策劃多個創意教育活動。其中2022年度的校園計劃透過體驗多元共同實踐「協作」精神,同時學習「設計思維」的理與運用,由學生親手製作出全新遊戲。聖公會奉基千禧小學的一班學生就設計出「BBQ尋寶記」遊戲,其負責老師黎Sir就表示學生的創意比自己想像的更天馬行空,亦看到學生變得更願意分享。
PMQ Seed的團隊每年都會進入校園,為本地小三至小六學生,設計共二十至二十四小時的創意活動,2022年的「校園計劃」於八至十二月期間舉行,學生在導師團隊與教師的帶領及協助下,透過體驗多元活動,一同學習「設計思維」的理論與實踐,領略「協作」精神。今年「BETTER TOGETHER 同創・童樂 - 校園計劃」以「遊戲」為起點,學生透過溝通與合作,設計出符合「共創」、「合作」、「同理」和「安全」的遊戲。遊戲成果更於2022年12月7至9日舉行的「學與教博覽 2022」中向外界展示。


聖公會奉基千禧小學時參加學校之一,學生的作品「BBQ尋寶記」遊戲非常與眾不同。負責導師-視覺藝術科科主任黎老師表示,兩年前疫情下曾參與PMQ SEED 的活動,當時活動透過Zoom 進行,PMQ 導師所教導的「設計思維」理論令他和學生都獲益良多,今次《BETTER TOGETHER 同創.童樂 – 校園計劃》內容包括寫程式、計數、科技、藝術等等,貼近學校近年重點發展的STEAM教育,因此決定再度參加。















今次PMQ 導師用6張卡牌,引導學生將創意寫在指定MEMO 紙上,黎老師指出這個方法不但能夠幫助學生培養創意,日常生活、自己上課亦用得著,亦表示今次參加學生透過「設計思維」變得更加「out-going」。「今次參加的學生都是視藝科的拔尖生,有些學生平常比較文靜,但活動期間都樂於表達意見,學生們所提出天馬行空的想法是我們老師都沒有想像過的。」黎老師補充,一開始還擔心要設計遊戲會否太大挑戰,但看見學生願意嘗試解決困難,感到喜出望外。


今次參加者之一,五年級的Kelsey 展示他們的作品「BBQ 尋寶記」,遊戲目標為挑戰兩關解難及合作任務,打敗怪獸,奪取寶藏的鎖匙。由4個尋寶人協力用繩子釣5條閃著紅燈的魚,然後放入養魚箱的5個洞內,合力燒魚餵怪獸,當魚燒好,怪獸會停止原地,尋寶人便可以用木棍拿取怪獸腰上的鎖匙打開寶箱,當怪獸沒有魚可以吃時,可以走動及用球攻擊尋寶人,被球擊中便出局。

Kelsey表示組員各自有不同想法,再將想法集合成此遊戲,當中會用到「釣電子魚」的想法是因為有組員喜歡釣魚,由於不想遊戲太過簡單,因此將Micro:bit技術加入釣魚環節。




PMQ元創坊認為小朋友是未來的主人翁,希望把設計思維傳承至下一代,亦因此成就PMQ Seed的誕生。 每年PMQ Seed均邀請跨界創意團隊包括建築師、設計師、創客及藝術家等,以「設計思維」與「同理心」為主軸,圍繞「Empathize 心」、「Define 釋」、「Ideate 想」、「Prototype 做」以至「Test 試」,配合一年一主題策劃多個創意教育活動,引導小朋友以同理心及多角度思考出發找出問題、構想以至動手做,經歷嘗試、失敗到解決問題,並體驗團隊溝通及合作精神。
PMQ Seed的團隊每年都會進入校園,為小三至小六的同學準備共約20-24小時的創意活動,「校園計劃」今年將6月至11月期間舉行。整個計劃由跨界創意團隊就著每年的主題精心策劃,學生們在團隊與校內老師的帶領及協助下,透過體驗多元共同實踐「協作」精神,同時學習「設計思維」的理與運用。而參與「BETTER TOGETHER 同創.童樂 – 校園計劃」的創作成果於「學與教博覽 2022」向外界展示。其中小五至小六的計劃以「遊戲」為起點,讓小孩認識自身與別人的不同,而有「共同目的」的遊戲便是一次「協作」的過程。在遊戲中小孩們需要透過溝通與合作,在已設定的遊戲規則內,一起解決難題,向著共同的目標前進。 另外小朋友亦需要在校園內選擇一個地點,設計一個遊戲,為其它同學分享帶來快樂。透過共同設計一項遊戲,代入玩家的角色思考,實踐出同理心。
PMQ Seed 期望透過計劃讓他們學習設計思維和同理心的理念,從而領悟獨立的思考方式和價值觀,並動手做,經歷嘗試及實踐,體驗「Trial and error」的過程,為他們日後的學習和發展建立良好的基礎。 另外希望透過計劃讓小朋友明白學習並非只限於書本,而是可以從生活、遊戲、人與人交流中得到,繼而促進孩子往後對於學習的興趣和動機。
PMQ元創方總監(品牌及活動發展)周潔珊(Iris)表示,今次「BETTER TOGETHER 同創.童樂 – 校園計劃」的作品中,最令自己難忘的是由浸信會天虹小學同學設計的「找色躲棒」「難忘並非遊戲有多好玩,有多特別(其實這個遊戲是頗複雜的),而是這班小朋友在設計遊戲中,經歷了嘗試,亦有掙扎。我看見小朋友在過程中的轉變。其中一組的小朋友太有主見,他的意見不被其他組員採納而不高興。後來,小朋友經歷好幾個與「團體精神」的遊戲,逐步領悟到「We are the One」的重點要訣。最後一堂,該名小朋友很專注地聆聽其他組員講解共同設計的遊戲,及後在「學與教博覽」和其他小朋友打成一片,合力向公眾講解遊戲的玩法及背後的設計理念,以上種種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。」,Iris亦希望大家不要只留意小朋友的成果或作品,更期望大家給予時間及機會,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