爸爸陪伴也很重要!註冊教育心理學家教父母6招擁有優質親子時間

當孩子還在幼童時期,父母是保護者的角色,照顧他們的生理和發展需要,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。但當孩子的自我開始發展後,父母慢慢地也多了充當教育、引導、陪伴者的角色。孩童時期的學習,主要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完成,因此,作為孩子的第一個人生導師,父母的陪伴十分重要。父母應事事「以身作則」,讓孩子親身體會責任、善良、誠實、勇氣、承諾等一系列優良的品格。

撰文: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周聿琨

據研究顯示,若父母表達對子女的愛和關懷,有助孩子提升EQ,讓他們在精神和情感上保持堅韌,遇到逆境時可保持冷靜,而且在家或學校亦會減低行為問題。其實,與家人多相處時間的孩子,長大後會大幅減低參與危險行為如吸毒、酗酒、未婚懷孕等。再者,父母是子女的榜樣,相處時間更多的孩子,會受益於父母的指導、食物選擇等,更快樂及健康地成長。

但隨著社會和時代變遷,父親的身份和責任都比以往更重要,不只局限於經濟支柱。父親比母親的體能和膽色上稍有優勢,會玩一些更有冒險性及大動作的遊戲,這有助磨練性格,提升社交技巧。另外,父親的理性和客觀的思考方法,讓孩子學習做事三思冷靜的態度。

此外,研究亦顯示,與孩子一起安排經常性的家庭時間也十分重要,這段時間不宜訓話,這種「優質時間」,是和孩子在一起,讓他們全神貫注地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。相處的時間可以是簡單到每天花十數分鐘時間與孩子一起渡過,最重要的是家長不應因工作、家務和手機分心。

隨著孩子進入小學階段,父母與孩子之間穩固的聯繫必須建基於健康、互相信任的親子關係之上。建立孩子的信任並不容易,也很容易破壞。因此,兌現陪伴的承諾會向孩子傳達你的價值觀和安全感,直至進入青春期。

要實踐「優質親子時間」,就要保持每天與孩子聯繫。無論是上學和上班前的面對面交流,還是在他們的手冊、書桌給他們寫一張小紙條,與孩子的任何類型的聯繫都是重要且有價值的,總括而言就是事務性以外的溝通,並需向孩子表達愛意:

優質親子時間小貼士

  1. 告訴孩子你每天都愛他們.讓孩子知道你為什麼愛和重視他們。
  2. 建立一些例行的親子活動,例如在睡前挑選和閱讀一本故事、熄燈傾偈時間(非訓話時間)。
  3. 多對孩子的好行為表示讚賞。
  4. 儘量一起吃飯,甚至做飯,可以讓家人相互交談並促進親子合作。
  5. 遠離電話,和你的孩子一起玩和交談,即使只是幾分鐘。
  6. 和你的孩子講笑話和大笑,因為笑對改善情緒健康很有幫助。
  7. 安排時間和孩子一起活動,也讓他們選擇:如手工藝、烘焙、桌遊等。

當孩子踏入青少年階段,在青春期間容易變得自我、隨性、猶豫不決、暴躁、多愁善感,故有時會做出令父母討厭的行為。雖然青少年亦不如兒童般依賴大人,但其實他們仍十分需要父母的理解、明白和被肯定。當一個人感到被了解時,他亦會願意打開心扉,雙方就更容易溝通及互動。

周聿琨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