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家朗 世錦賽奪銅牌 再創港隊歷史 父母是這樣培育他⋯⋯

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男子個人花劍比賽,成功奪得香港歷史上第二面奧運金牌的 張家朗 ,日前在世界劍擊錦標賽中再奪銅牌,再次創造個人及香港男子花劍歷史最佳成績。這塊世錦賽獎牌亦是繼江旻憓在女子重劍奪牌後、港隊的第二面獎牌。
(商務印書館提供圖片)

在新書《劍擊成就了我 奧運冠軍張家朗》中透露了父母如何培育張家朗。張家朗出生在1997年6月,爸爸張子倫是前香港甲一籃球警察隊成員,曾獲甲一組冠軍;媽媽陳雪玲亦是前甲一均安隊成員,曾入選香港青年代表隊。兒子「家朗」的意思,是開心快樂。他們看到兒子打劍的快樂,突破常規,讓未完成中學學業的家朗走上全職運動員之路。

張家朗的父母一空讓童年家朗嘗試不同的興趣和運動:籃球、電子琴、游水等。直到某年暑假,學校籃球隊沒有練習,爸爸就安排他和朋友的子女一起玩劍擊,誰知家朗一試愛上。雖然同為籃球員的父母都想兒子打籃球,但仍支持家朗的決定,讓他學習劍擊。

家朗不但每周劍擊班都出席,更會早到自行練習拮靶。教練認為他很有熱誠,父母也更放手讓他練習。結果,只有小四的家朗已奪得學界第三名。

不過,家朗也不是每場比賽也獲勝,有時輸掉了回家哭,爸爸就教訓他:「哭有甚麼用,回去總結為何會輸才對!」

中二提出成為全職運動員

家朗在15歲代表香港參加在峇里舉行的亞青賽。原本亞青賽需要17歲以上才能參加,但因家朗的成績已超越少年組,教練讓他跨組比賽,結果奪得亞青賽金牌。

賽後,讀中二的家朗向父母提出成為全職運動員,教練也十分支持,但父母對他未完成DSE就暫停學業感到憂慮。

父母除了自掏腰包給家朗出國練習和比賽外,也會親身隨行觀賽,聽到不同地方的人對家朗表現的評價,認為家朗在劍擊方面很有天份,漸漸也加強了父母的信心。

中學就讀林大輝中學

張家朗在中二至中四就讀林大輝中學,當時的他是學生運動員,每天4時放學做到香港體育學院練習至7時,回家完成功課後約半夜12時才休息。家朗住在港島,每天早上7時就出發到沙田上學,每日如是。但是,他從沒欠功課,也不輕易缺席。

他在中四開始不斷和父母重提心願。事實上,他在任職運動員前的成績已相當亮麗,令教練再度向父母遊說。終於在中四學期結束後,父母終於被打動,首肯讓他踏上全職運動員之路。

話雖如此,他們也對家朗提出要求:必須全心投入訓練,2年內要見成績;即使不擔保好成績,也必須有運動員的心態、有認真的訓練態度。

性格與姐姐不同

家朗的好勝心與姐姐個性截然不同。因姐姐曾因學業而感到過大壓力,父母因而也盼為家朗安排合適的路,放手讓他發展體育,不強求讀書成績。

家朗做全職運動員後,在體院過寄宿生活,雖然和父母見面時間減少,但他和父親關係尤佳,他在比賽後常跟爸爸討論獲勝或失敗之道。父母二人也會和他分享比賽遇到的問題和自己過往比賽的經歷。

從家朗的經歷,父母也認識到讀書非惟一的出路,也不代表一定找到好工作。現在大學也非前途的保證,既然孩子找到自己的路就放手讓他做。作為父母也只能鞭策他努力成材,到他奪的奧運金牌,轉眼過了7年時間,過程家朗有成功有灰心,最重要是他仍保持打劍的初心。

發表迴響